
“十四五”期间,我国进一步推进粮食仓储物流项目建设。高标准粮食仓库容量逐年增加,具有低温、准低温储存能力的仓库容量达到2.2亿吨,比“十三五”末增加7000万吨。从粮食高效丰收、科技储粮,到储粮病虫害精准防治,一系列新技术有效守护泱泱大国的粮食。央视记者刘跃新:四川中粮新津仓库里的这些油脂叫气膜粮。他们又高又大,肚子也真的很大。目前仓库正在储存大豆,每栋可储存7500吨,生产的食用油每年可供8万人食用。与传统用于粮食储存的浅圆形筒仓相比,独特的造型使气膜粮仓格外令人兴奋。中储粮成都仓储研究院建筑师包小强:气膜仓库整个屋顶结构学术上叫三心球拱顶结构。这种结构的灵感来自于蛋壳。常规颗粒的穹顶结构是半球形,导致无效空间较大,不太经济。气膜仓的仓体过渡非常平滑。没有地方收集雨水,可以保证我们粮食的排水效果。气膜薄膜仓为分离式三层结构。最外层穿上了高分子膜材料制成的“外套”,让粮食经得起日晒雨淋。中间放置了一套由高密度聚氨酯组成的“隔离服”,以保持食物凉爽。内部是钢筋混凝土制成的“铠甲”,将谷物保护得坚如磐石。CK。粮气膜粮建设是新型气膜建筑与传统储粮行业组成的“跨界CP”。与传统筒仓采用滑动膜进行底部施工不同,气膜筒仓采用充气膜作为施工模板。由外向内吹膜,然后喷涂聚氨酯保温层,最后喷涂该层混凝土结构。独特的结构和先进的技术,使粮食气膜筒仓密闭、保温、防水,大大提高了粮食的保存效果。同时,运营成本也较低。与传统粮食筒仓相比,粮食气膜筒仓综合运行维护成本预计可节省30%以上。为确保粮食储存安全,远程操作平台可以实时管理仓库内的温度、通风、能耗等指标,并可以随时查看存储情况。粮食仓库已进入“AI全自动化时代”。如今,不仅粮食仓储有了新设备,采购、仓储也进入了“AI全自动”时代,效率大幅提升。粮食从田间运到收集点,经检验合格后才能入库。粮食检验是对粮食进行物理分析,通过抽样检验确定粮食质量,是否符合入库标准。与传统检验不同,第三代智能粮检系统可根据车厢长度自动匹配采样点数量和位置。这辆车的车厢长13米,需要制作十个点。采集到的样品经过混合和分割后,通过机械臂快速转移到不同的仪器中。智能分析后AI识别数据库,准确检测米粒外的粗糙度、杂质、糙米等指标。大约12分钟后,这辆米车的测试结果就出炉了。中粮成都研究院工程师 唐其林:可以看出粗度是78.51%,证明这个大米是第二类粮食。可以将其入库。采样完成后,用于采样的约十公斤粮食将通过余粮返还装置返回粮车,最大程度保证农民的利益。之后,粮车即可称重并存放在仓库进行装车。智能巡检系统大大提高了粮食仓储效率。绵阳市送餐司机罗世军:我们的外卖是从绵阳市送来的,需要两个多小时才能到达。我们可以离开摩尔达了。装货后返回绵阳并再次装载谷物。中储粮成都仓储研究院工程师 荣云:今年将建设10多套切割、检测设备。他们现在已经准备好并计划投资获取秋粮。今年完成卡车检查1.3万余辆,收粮65万吨。储存实验室害虫实验室:建立害虫精准防治档案 在四川成都,有一个储存害虫防治实验室,科研人员正在通过建立害虫档案制定防治方案。央视记者刘跃新:这个实验室简直就是一个害虫档案馆。从活体害虫到标本,所有类型的常见食品害虫都记录在这里。实验室现有储粮害虫标本226种,常见活体害虫20种。实验给予它们细心的照顾,以进一步研究它们的习性和生物学特性。马一鸣 中储粮成都仓储研究院工程师e:以前我们把这些小害虫称为黑虫,但我们可以区分不同的种类。例如,玉米象甲虫会吃掉谷物内部的所有营养物质,在谷物上留下几个大洞。谷蛀虫不仅啃食谷粒表面,还在谷粒内部产卵,幼虫吃掉谷粒内部,只留下一层薄薄的外皮。在实验室中,昆虫触角电位计拾取储粮害虫响应颗粒挥发物产生的生理电信号。通过研究这些模式,实验人员筛选出害虫最喜欢的气体和合适的驱虫剂。工作中的谷物相机是识别谷物害虫的敏锐眼睛。它会每十五秒自动检查一次。当捕获害虫时,它会拍照并将其发送回实验室服务器。经过AI害虫超脑算法的情况分析出害虫的种类以及位置和数量。工程师告诉记者,鉴定算法可比人工检测提前30天发现害虫,准确率达95%以上。系统识别出害虫后,通过氮气氛控制等物理防治方法对粮食中的害虫进行集中治理,有效保障粮食安全。
编辑:郑建龙